
近日教完班回家,電視在播「全民造星 III 」,用來拌飯剛好。有個叫 Manson 的參賽者,入行四年,我特別印象深刻,工作人員知他有時會去耕田,問他是否去找靈感。
他回答說,其實不,那段時間他患有抑鬱症。
「從事這個行業感覺很不安定,永遠在追求一些東西,永遠也無法 settle 下來。務農的過程,完全改變了我,即使是我們吃的一棵菜,也要花幾個月、很辛苦地種出來,才有得吃,其實只要你還活著,便沒甚麼可埋怨。」
鏡頭一邊播著這番話,一邊播放他在田裡埋頭苦幹的片段。
這些話聽起來,算不上警世大道理,也不是說所有抑鬱症患者只要去耕田,就可不藥而癒。然而,對於情緒病患者來說,這種真實的個人感受和領悟,比旁人的提點有用百倍。Manson 說很感恩,我聽得出他的真誠。
抑鬱症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對患者如是,對療癒師來說亦然。因為患者最大的難處,是對任何事情都失去動力和興趣,包括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力量,無論療癒師為他們提供甚麼建議、設計怎樣的練習方案,他們未必不想配合,是無能為力,旁人不應該也不可能強迫得來。無能為力,也是他們的苦。
Manson 的個案,用瑜伽的 Guna (人的屬性和特質)框架去解釋耕田為甚麼有助舒解抑鬱,其實不難。腳踏泥土,接了地氣就是 grounding,給人安全感和力量;多曬太陽和體力勞動,可以提升能量,啓動我們的 Rajas ( 動力、激情),平衡抑鬱症患者過盛的 Tamas ( 懶性、黑暗)。
同一個理論框架,把耕田換上練習拜日式、跑步或打拳等,同樣解得通,關鍵是患者有沒有足夠的因緣,找到適合他的療癒方式;有沒有足夠的力量,踏出第一步,去求助、去落田或去做瑜伽,讓他逐步走向「活著」的感悟。
我們能做的,是支持和陪伴,理解他們的苦。
••
“If you touch suffering deeply in yourself and in the other person, understanding will arise. When understanding arises, love and acceptance will also arise, and they will bring the suffering to an end.”
Thich Nhat Hahn.
Leave a Reply